猜你想搜
申请专利
专利申请
如何申请专利
发明专利申请
专利代理
商标代理
知识产权
专利申请流程
商标分类
怎么申请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专利侵权
专利申请费用
专利
商标注册申请
知识产权代理
专利转让
外观设计专利
商标申请
专利产品
专利申请网
外观专利申请
专利网
商标注册
PCT申请
专利申请代理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查询
商标注册流程
商标侵权
商标注册费用
申请商标
专利检索
商标注册代理
商标申请流程
中国商标
商标注册公司
发明专利
商标
中国商标注册网
商标注册网
商标注册流程及费用
商标转让
商标网
专利权
外观专利
专利申请公司
美国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流程及费用
PCT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申请流程
欧洲专利局
知识产权保护
专利诉讼
申请专利多少钱
外观设计专利,外观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
外观设计专利期限
外观设计
咨询热线
182-1095-870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7号
电话:182-1095-8705
邮箱:2101183472@qq.com
电话:182-1095-8705
邮箱:2101183472@qq.com
使用者在专利侵权中应承担的责任,多篇对比文件结合评价创造性的案例分析
专利代理 发布时间:2024-03-05 16:19:20 浏览: 次
今天,乐知网律师 给大家分享: 使用者在专利侵权中应承担的责任 ,关于多篇对比文件结合评价创造性的案例分析 。
使用者在专利侵权中应承担的责任
专利法第十一条中明确列举了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实施以下行为: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侵权产品的“使用者”往往隐蔽于“制造者”和“销售者”之后,其使用行为既不容易被发现又不容易被证明,而且法律又规定了“合法来源抗辩”等抗辩事由,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追究使用者侵权责任的难度。
因此,权利人基于诉讼成本和维权效果的考虑,经常选择优先起诉制造者和销售者,与之对应,使用者自身也容易产生虽然使用了他人生产销售的产品但只要没有直接进行生产销售就不会被追究侵权责任的错觉。
然而,在实务中,“使用者”使用专利产品或专利方法的行为并不一定可以免除所有侵权责任。
在讨论对“使用者”归责的问题时,需要区分各种不同的专利类型和具体的“使用场景”。
在此,笔者整理了司法实践中的使用行为承担专利侵权责任的案例,讨论在专利侵权案件中对使用者的行为性质认定和侵权责任的承担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可能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使用行为;二、使用者的“合法来源抗辩”;三、侵权产品是否还能继续使用;四、买卖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不能免除对外责任。
希望可以为专利权人和相关技术的实施者应对类似侵权案件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可能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使用行为 专利法第十一条列举的使用侵权的情形分别是:(1)使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的产品;(2)使用发明专利所保护的方法;(3)使用依照发明专利所保护的方法直接制造出的产品。
这里需要注意,专利法并没有规定“使用”外观设计所保护的产品的行为构成专利侵权,即,外观设计专利权不包括禁止他人未经许可的使用行为[1]。
另外,还需注意,专利权只能禁止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行为,而不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个人使用行为一般不构成侵权。
第(1)(3)项是对产品进行使用的情形,由于涉及侵权产品的实物,因而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证明,而第(2)项是对专利方法进行使用的情形,这类情形通常较为复杂,证明起来难度也相对较高。
尤其是对非制造类的专利方法,由于没有直接生成任何产品,所以很难证明行为人是否使用了与专利相同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方法经常出现在电子通信领域中,例如,一些软件功能通常是通过方法专利来保护的,这些软件功能通常用于提供特定的功能服务但并不直接地产生产品,因此不存在“依据方法直接生产制造出的产品”。
电子通信领域产品的终端用户通过购买并使用硬件类型的电子产品来实现固化在这些电子产品中的软件功能,但是终端用户的这种使用行为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个人使用,并不是为了生产经营的目的,因而也不能构成侵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找出适当的侵权人来对专利权人遭受的损失承担侵权责任,就无法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由此,如何认定实施电子通信领域的软件功能方法专利的侵权行为和责任归属,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司法实务上的解决方式经历了如下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观点认为,终端产品的制造者在终端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软件功能的设置、调配、测试等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使用相应的软件功能方法,从而认定制造者在进行设置、调配、测试等步骤时实施了专利方法,侵犯了专利权。
这种归责方式避免了制造者争辩其仅制造了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产品但并没有使用该产品,使用该产品来实施专利方法的人是终端消费者,但终端消费者又属于不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个人合理使用,最终无人对侵权行为负责的尴尬局面。
采用这种归责方式的案件可以参考格力公司与美的公司关于“控制空调器按照自定义曲线运行的方法”的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参见(2011)粤高法民三终字第326号判决)。
该案中,美的公司主张自己是空调制造者,其制造空调的行为并不包括被诉专利保护的控制空调的方法,因此不构成侵权,是最终用户在使用空调的过程中实施了被诉专利方法,因而用户才是被诉专利方法的使用者。
但是,法院并不认可美的公司的主张和理由,法院认为,美的公司制造的空调器要实现舒睡模式3的功能,就要通过相应的设置、调配步骤,使空调器具备实现按照自定义曲线运行的条件,在设置、调配的步骤中无可避免地一定会使用到控制空调器按照自定义曲线运行的方法,因此美的公司使用了专利方法,作为专利方法的使用者应承担侵权责任。
在后来的一些案件中继续沿用了若硬件产品制造商在对产品进行设置、调配、测试的过程中实施了软件功能类的专利方法则需要为此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方式。
例如,在西电捷通公司与索尼公司关于“一种无线局域网移动设备安全接入及数据保密通信的方法”的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参见京民终454号判决)中,涉案专利方法需要通过终端MT、接入点AP和认证服务器AS三个物理实体方能实施,而被诉侵权的索尼公司仅提供内置WAPI功能模块的移动终端MT,并未提供AP和AS两个设备,仅MT单独一方的使用行为不能独自完整实施涉案专利,因此,在本案中无论是索尼公司生产制造移动终端的行为还是个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行为均不能独自构成涉案专利方法的实施行为,由于没有专利方法的直接实施人,难以对生产制造阶段和个人使用阶段的行为归责。
但是,索尼公司在研发阶段对被诉侵权产品进行了WAPI功能测试,完整地实施了涉案专利方法,因此其测试行为构成直接专利侵权。
通过对制造者在研发阶段的测试行为进行规则,有效地保护了通信、软件类使用方法专利,显然有利于鼓励该技术领域内的科技创新以及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近年来,通信、软件类的技术更新速度迅猛,与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相比,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显出了不足。
为了加强对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法院在处理软件功能类的方法专利侵权案件时,尝试对归责方式作进一步的变通,以便适应该领域的专利侵权案件的特点。
在敦骏公司与腾达公司关于“一种简易访问网络运营商门户网站的方法”的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参见(2022)最高法知民终147号判决)中,法院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网络通信领域中的绝大多数发明创造的类型为方法专利,这些方法专利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都是以软件的形式安装在某一硬件设备中,由终端用户在使用终端设备时触发软件在后台自动运行,被诉侵权人可以在未获得专利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将专利方法以软件的形式安装在其制造的被诉侵权产品中,甚至,还可以集成其他功能模块,成为非专用设备,并通过对外销售获得不当利益,从表面上看,终端用户是专利方法的实施者,但实质上,专利方法早已在被诉侵权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得以固化,终端用户在使用终端设备时再现的专利方法过程,仅仅是此前固化在被诉侵权产品内的专利方法的机械重演。
基于该新观点,法院认为:如果按照专利侵权判断的“全面覆盖”原则作为专利侵权的必要条件,那么仅仅是制造、销售具备可直接实施专利方法功能的被诉侵权产品的行为将难以被认定为侵害专利权的行为,但是如果仅认定被诉侵权人在测试被诉侵权产品过程中实施专利方法构成侵权,不足以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因为该测试行为既非被诉侵权人获得不当利益的根本和直接原因,也无法从责令停止测试行为来制止专利方法遭受更大规模的侵害;因此,应当认定被诉侵权人制造并销售被诉侵权产品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专利方法被终端用户所实施。
最高法的该判决为通信软件领域的方法专利侵权判定开创了一种新的归责思路,如果被诉侵权行为人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将专利方法的实质内容固化在被诉侵权产品中,该行为或者行为结果对专利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被全面覆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实质性作用,也即终端用户在正常使用该被诉侵权产品时就能自然再现该专利方法过程的,则应认定被诉侵权行为人实施了该专利方法,侵害了专利权人的权利。
这种变通适用比仅将设备生产者的研发测试行为认定为实施专利方法来追究侵权责任的归责方式更能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并且也体现出了使对专利的实施起到实际控制作用的人来承担侵权责任的理念,值得借鉴推广。
二、使用者的“合法来源抗辩” 专利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 该条规定也被称为“合法来源抗辩”,是现实中使用者和销售者常用的抗辩事由。
需要注意的是,为生产经营目的的使用者“合法来源抗辩”的成立,需要同时满足被诉侵权产品具有合法来源这一客观要件和使用者“不知道”也即无主观过错这一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的“合法来源”的含义,是指使用者通过合法的渠道、通常的买卖合同等正常商业方式取得所使用的产品。
主观要件的“不知道”的含义,是指使用者实际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其所售产品系制造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其中“实际不知道”是指使用者为善意,“不应当知道”是指使用者已经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对于实际不知道所使用的产品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事实主观上没有过失。
据此,对于客观要件的“合法来源”的证明,通常需要使用者提供符合交易习惯的相关证据,而对于主观要件的“不知道”的证明,则通常需要使用者能证明其为善意且无过失。
关于“合法来源抗辩”的证明,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22〕12号)的第四条中明确规定:“被告依法主张合法来源抗辩的,应当举证证明合法取得被诉侵权产品、复制品的事实,包括合法的购货渠道、合理的价格和直接的供货方等。
被告提供的被诉侵权产品、复制品来源证据与其合理注意义务程度相当的,可以认定其完成前款所称举证,并推定其不知道被诉侵权产品、复制品侵害知识产权。
被告的经营规模、专业程度、市场交易习惯等,可以作为确定其合理注意义务的证据。
” 这里举出一件侵权产品的使用者通过证明“合法来源抗辩”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成立,从而成功主张合法来源抗辩而免除赔偿责任的例子。
在徐斌、路宝公司诉冀通公司、易德利公司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参见最高法知民终1696号判决)中,涉案的“一种特大抗挠变梳型桥梁伸缩缝装置”发明专利为行业标准中明示的必要专利,并在标准文件中公示了专利权人姓名和联系方式,被告冀通公司在其承包的高速公路工程中使用了技术方案与涉案发明专利相同的“伸缩缝装置”,冀通公司在诉讼中提出了“合法来源抗辩”并提交了购买侵权产品的合同、付款凭证及发票来证明其满足客观要件的“合法来源”,并且基于涉案证据中的工程图纸是由高速公路业主方通过招投标选定的设计单位设计并注明“按图纸标准加工生产”的事实,辩解其只能按照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要求进行采购及施工,其自身不能决定采购并使用侵权产品。
因此,最高法院认为虽然任何实施涉案标准的人均应知悉涉案标准包括涉案专利技术方案,但是基于案件的事实证据可以证明冀通公司是按照发包方要求进行采购的,其主观上不存在过错,而且其购买渠道也是合法的,所以合法来源抗辩成立,因而免除了冀通公司的赔偿责任。
为了便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合法来源抗辩”的成立条件,这里再就分别因客观要件“合法来源”不符合和主观要件“不知道”不符合而导致“合法来源抗辩”不成立的情况举出两例以供参考。
其一,客观要件“合法来源”不符合,“合法来源抗辩”不成立。
其二,主观要件“不知道”不符合,导致“合法来源抗辩”不成立。
三、侵权产品是否还能继续使用 上文所述的“合法来源抗辩”仅能够免除行为人的赔偿责任,但并不影响侵权的成立,一般情况下,即使专利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合法来源抗辩”成立,但侵权产品的使用者和销售者仍需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侵权责任[2][3]。
所谓的停止侵害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停止使用,而对于销售者来说就是停止销售。
但是,使用者和销售者在停止侵害方面的责任承担仍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只要侵权事实成立,销售者的停止销售和许诺销售的责任是不能免除的,但使用者却可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免于承担停止使用的责任,具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的两条规定:
“第二十五条: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且举证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对于权利人请求停止上述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行为的主张,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诉侵权产品的使用者举证证明其已支付该产品的合理对价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被告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权利人请求判令其停止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基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考量,人民法院可以不判令被告停止被诉行为,而判令其支付相应的合理费用。
” 四、买卖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不能免除对外责任 近年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在订立买卖合同时约定知识产权侵权免责条款或瑕疵担保条款已成为常识。
但是,实际操作中,免责条款或瑕疵担保条款未必真能彻底隔绝侵权风险。
例如,在晶源公司与富士化水、华阳公司关于“曝气法海水烟气脱硫方法及一种曝气装置”的发明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参见(2008)民三终字第8号判决)中,华阳公司与富士化水签订的烟气脱硫系统买卖合同中虽然有知识产权瑕疵担保条款约定侵权赔偿由卖方承担并保证买方免责,但是,法院仍然判决买方华阳公司与卖方富士化水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这是由于合同的效力具有相对性,企业在订立商业合同时即使约定了相应的免责条款或瑕疵担保条款,一般来说也只具有在合同双方之间内部追偿的效力,并不能对抗外部的专利权人。
在该案中,法院最终认为不能根据知识产权瑕疵担保条款直接免除买方的赔偿责任。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约定了知识产权免责条款的情况下,企业仍需谨慎考察可能的侵权风险,切不可大意。
关于多篇对比文件结合评价创造性的案例
在专利申请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审查员将2篇或更多篇对比文件相结合来评价一件专利申请的创造性。
对于这类审查意见,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比较头疼,认为审查员的评述是有道理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可能是D1公开了一部分特征,D2公开了另一部分特征,两篇对比文件的结合,就公开了权1的全部特征。
但实际上,D1和D2的结合可能是不恰当的。
下面结合一件案例对这种情况予以说明。
【权利要求】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如下:1。 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电芯组装体,其中排布有电连接的多个电芯;和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各自具有包围所述电芯组装体的外表面的板状结构,并在相互对应的角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相互接合,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各自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狭缝形状的紧固凹槽,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的所述紧固凹槽在相互接触的角部的相互对应的位置处穿孔形成,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以下述方式相互接合:所述紧固部件的彼此相对的两侧末端分别以卡接方式插入到所述紧固凹槽中。
主要附图如下:
【审查意见】审查员采用了两篇对比文件。
审查员认为: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电池模组,对比文件1(US2022111691A1)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公开一种电池模组,并具体公开以下技术特征(参见说明书第[0011]-[0041]段,图1-8):包括框架构件38,40, 42和电池单元50-72构成的电芯组装体,框架构件将多个电池单元排布在它们之间(相当于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装体,其中排布有多个电芯),和矩形端板30, 32 (相当于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结合图1可知,矩形端板30, 32各自具有包围上述电芯组装体的外表面的板状结构,并通过金属弹簧夹(即紧固部件)相互接合,矩形端板30, 32各自包括108, 182, 184和186共4个凹槽(即紧固凹槽),并且矩形端板30,32的凹槽以下述方式相互接合:金属弹簧夹的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900, 902分别以卡接方式插入到上述凹槽中 (相当于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各自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的紧固凹槽,并且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以下述方式相互接合:紧固部件的彼此相对的两侧末端分别以卡接方式插入到所述紧固凹槽中)。
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可知,对比文件1实质上也公开了一种包括以卡接式连接部件接合的外壳部件的电池模组。
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和对比文件1相比,区别技术特征在于:(1)多个电芯之间为电连接,紧固凹槽为狭缝形状;(2)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相互对应的角部相互接触,紧固凹槽在相互接触的角部的相互对应的位置处穿孔形成;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中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为:(1)如何设置电芯,紧固凹槽的形状;以及(2)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稳定性、安全性。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1),为使得电池模组按一定的电压、电流供电,把多个电芯电连接设置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在对比文件1公开设置凹槽与金属弹簧夹卡接固定电池单体的基础上,凹槽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设置为狭缝形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一般性选择,不会带来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2),对比文件2 (JP2022225700A)公开一种蓄电装置,并具体公开(参见说明书第[0016]-[0046]段,图1-2)包括层叠的多个电池单元12,连结带20a,20b(相当于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组装时,连结带20a,20b相互对应的角部相互接触,螺纹孔28a (相当于紧固凹槽)在相互接触的角部的相互对应的位置处穿孔形成,螺钉40通过螺纹孔与端板18a,18b固定(相当于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相互对应的角部相互接触,紧固凹槽在相互接触的角部的相互对应的位置处穿孔形成)。
基于连结带20a,20b从层叠的多个电池单元的四周包围电池单元,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确定,上述结构在稳定蓄电装置的同时,也起到保护电池单元的作用,也就是说上述技术特征在对比文件2中的作用与本申请中的作用相同,都能提高电池模组的稳定性、安全性。
基于上述技术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调整对比文件1中矩形端板30, 32 的构型,使其在组装电池模组时在相互对应的角部相互接触,在此基础上,把相互接触的角部的相互对应的位置处的凹槽设置为穿孔结构也是容易想到的,其产生的技术效果是可以合理预期的。
【答辩分析】经过仔细分析,审查员对于D1的事实认定基本正确。
即,D1没有公开如下区别技术特征:①电连接的多个电芯;②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在相互对应的角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相互接合;③具有狭缝形状的紧固凹槽;④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部件的所述紧固凹槽在相互接触的角部的相互对应的位置处穿孔形成。
关于区别技术特征②和④,审查员认为D2给出了技术启示。
然而,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审查员的这一观点并不妥当。
关于申请商业模式专利的介绍
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传统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商业模式两者。
传统商业模式通常依靠商业经营规则的制定和设计,体现人的智慧,但是技术依赖度不强。
互联网商业模式则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依赖性更强,使用很多新技术来构建商业模式的平台。
通常,可以将商业模式专利申请分类为单纯商业模式申请和商业模式相关申请。
单纯商业模式专利申请是以单纯的商业模式为主题的专利申请,未采用技术手段或者利用自然规律,也未解决技术问题和产生技术效果。
因此,单纯商业模式专利申请既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又不满足专利法第二款第二条客体的规定。
例如,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一种股票配股缴款方法,客户与证券商先签订股票配股缴款代理合同书,在合同期内,证券商在每只股票配股缴款截止日前检查客户资料,并对满足条件的客户代理自动交纳配股款,其特征在于,检查客户资料的内容和步骤如下:客户是否拥有该种配股;客户是否尚未自行缴款;客户是否中途书面申请弃权该配股;客户是否有足额资金。
可以看到,该股票配股缴款方法中包含的特征全部是与股票配股缴款相关的商业规则和方法特征,不包含任何技术特征,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的情形。
相反,商业模式相关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不仅包含商业规则模式特征,而且包含在技术上实现的技术特征。
因此,其在整体上不是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的情形。
例如,一种钢贸行业在线询价与抢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筛选出符合需方钢材求购要求的目标供方数据并发送至需方的客户端;(2)接收需方客户端上对目标供方数据进行遴选操作后通过网络发出的询价请求,所述询价请求包括需方ID、钢材的规格、型号以及目标供方ID;(3)获取所述询价请求并推送至所述目标供方的客户端;(4)接收目标供方客户端上根据所述询价请求进行抢单操作后通过网络发出的抢单请求,所述抢单请求包括目标供方ID、正式报价信息以及需方ID;(5)获取所述抢单请求并推送至所述需方的客户端。
以上权利要求中除了商业规则以外还包含技术特征,该权利要求就整体而言并不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则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
但是,当所采用的技术仅为公知网络或者计算机技术时,并未对现有的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等内部性能带来改进,亦未对其构成或功能带来任何技术上的改变,只是通过人为制定的规则进行交互或信息传送,则并未构成技术手段,可以得出不属于“技术方案”结论,进而不属于专利权保护的客体。
更多关于 使用者在专利侵权中应承担的责任 ,关于多篇对比文件结合评价创造性的案例分析 的资讯,可咨询 乐知网。
(乐知网- 领先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聚焦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业务)。
关键词: 专利申请 专利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