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095-8705
最新公告:NOTICE
8月1日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停征和调整部分专利收费,详情参阅资讯中心公告

专利申请

当前位置:专利申请 > 国内专利 > 专利申请 >

工业4.0时代对企业创新带来的机遇,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体系讲解

专利代理 发布时间:2024-03-20 13:49:58 浏览:



今天,乐知网律师 给大家分享: 工业4.0时代对中国企业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体系讲解 。



工业4.0时代对中国企业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七、工业4.0下中国制造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从德国工业4.0战略看CPS市场机遇 2010年7月14日,德国内阁提出“高科技战略2022”。

2012年德国政府通过“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十大“未来项目(future project)”,并将在2012-2022年投资84亿欧元。

工业4.0也是十大“未来项目”之一。

并计划在2022年,将德国打造成领先的CPS供应方。

从德国以及企业关于4.0的调研情况看中国至少存在以下机会:

德国的2022定位于CPS输出国,作为制造大国,在未来智能制造的态势下,中国国内存在着巨大的CPS 市场,这也是中国在未来至少巨大的国内市场的支撑所在。

2。从德国工业4.0战略看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 工业4.0的结果将是革命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4.0对于德国企业的定位和技术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从目前德国企业的行动战略看:

①通过和IT业联手,可以弥补在工业4.0 下的企业IT能力不足,例如IT与工控/自动化企业合作;②通过提前参与到工业4.0 标准制定工作中,有可能会在未来占得先机;③通过提前并购某些企业或者储备一些相应的技术,有可能会在未来更好把握新的工业形势下的机会; 总体上,尽管德国企业具有先天的3.0 的基础优势,但是同样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中国企业在这些问题上(即便仅)有一小部分的改进,也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因此,中国企业面临 “后发效应”和“弯道超车”的机遇。

当然,中国企业由于先天基础的薄弱,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可能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对于更多企业,尤其普通制造业而言,更需要做的是看准方向,夯实基础,坚持创新,稳步前行。

(二)挑战 与机遇相比,中国工业面临的挑战更多,主要源于中国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传感器、自动/控制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尚需提高,中国的IT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作为CPS用户的普通制造型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样尚需提高。

1。总体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约束 ①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且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不同地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

②制造业试图简单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实现行业升级,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机器多、人少、问题多”,减少人员未必会带来高效,管理机器的难度可能会更大。

③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落后产能规模大,垄断领域进入难。

④当前许多企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和人力等条件还不具备使用工业机器的要求,同时对于成本回报比率和周期的不确定性,许多企业对运用智能制造设备等仍有疑虑。

2。工控自动化/装备制造业领域竞争力薄弱 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制造与国外差距很大,只占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系统、和工业应用软件等不足5%全球市场份额。

工控自动化制造领域涉及三个不同层级企业:以西门子、Honeywell、Emerson等公司为代表的国际跨国企业,国内部分合资企业和大中型国内综合型企业以及数量众多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内中小企业。

上述企业中,外资或合资企业占据重要位置,如Schneider、ABB、Siemens、Phoenix Contact、Honeywell、Emerson等。

②中国企业机器人普及率较低,目前中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且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③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通过零部件功能设计和数字化来实现产品优化可能会成为一个瓶颈。

在此领域中,纵观整个行业,尚未发现在工控自动化或者是传感器方面可能有良好基础的企业。

3。IT/通信领域竞争力薄弱 总体上,中国缺少可以与诸如cisco、SAP这样的工业管理软件企业相提并论的企业。

IT业作为工业4.0的支柱之一,其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整个工业4.0转型的速度,目前中国很多IT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进入工业领域,比如小米通过合作投资进军可穿戴硬件和智能家居产品,阿里巴巴入股海尔、美的等。

但是工业4.0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立,中国必须有如AT&T、思科、通用电气、IBM、SAP等IT基础设施领军企业,才能在标准体系建设中掌握话语权,也才能在这场工业改革狂澜中站稳脚步。

4。总体对于工业4.0处于概念认知阶段 总体上,中国企业对于工业4.0尚处于概念认知阶段,在工业4.0的部分要素中所涉及行动企业尚且没有可与专注于4.0深入研究的国际跨国大公司相竞争的公司。

因此,此处仅对各公司进行宽泛的研究。

见诸于报端的与工业4.0有关的报道可能与工业4.0的部分要素看似相关但实则多数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

5。缺少有足够科研实力的科研组织机构介入到工业4.0的项目发展研究中 目前见诸报端的与科研机构相关的科研组织的活动很难有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研究。

6。人员 一线产业工人大部分是没有受过技能教育和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更为直接。

7。标准化问题 数据的标准化是“工业4.0”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目前在世界上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中国也存在标准化的问题。

(三)中国企业推进工业4.0的有利因素 1。政府重视且重视与德国的政府间合作 ①政府于2022年正式出台“中国制造2025”;②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签订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并进一步于2022年7月签署了《中德备忘录》。

2。政策支持和项目资助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工业4.0的发展:

①工信部从2022年开始花大约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一些试点和示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②2022年将推动中国宽带网络能力继续跃升,积极支撑和服务智能制造,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③2013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

④2012年政府出台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⑤2012年,149个项目分享了5亿元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⑥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了近110个项目,主要包括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二维条码识读设备、和M2M设备等方面,可以看出,政府更多的是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对标准的关注和要求远远没有形成体系要求。

3。企业倒逼重视工业4.0 目前企业在升级转型过程中或者在海外出口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欧美市场客户的倒逼压力,符合工业4.0零部件的需要提供使得处于出口最前沿的部分企业开始体会到了一些压力。

4。企业在开拓国内CPS市场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由于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因此,国外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通过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更便于开拓市场,此过程提供了国内外企业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机会。

(四)中国工业4.0的代表性企业的分析 为了对实施中国工业4.0的企业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我们参考了工信部网站2022年5月19公示的94个2022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申报单位涉及十几家科研院所和上市公司,我们将上述企业理解为承担中国工业4.0的相关单位。

同时,也对一些虽未承接上述项目,但对在工业4.0概念下积极响应并且具有一定基础的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分析。

在筛选确定分析样本企业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参考了2022年中国五百强企业排行榜,遗憾的是,该排行榜中的企业多为能源型企业,鲜见高科技企业,因此,经过综合筛选,选取了以下企业进行样本分析。

1。自动化企业 (1)和利时 和利时是国内企业中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其此次承担的工业4.0的项目名称为“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信息交换以及互操作标准以及试验验证系统”。

该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PLC、DCS等。

该公司为地铁项目提供PLC,例如PLC的隧道监控系统,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该公司目前在DCS方面例如在核电、化工、水泥、热电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在工业4.0下,和利时认为未来可能出现一类通用的工业控制器代替如今的PLC。

这类通用的工业控制器支持逻辑控制、运动控制、调节控制、工业互联网和先进的算法等,进一步向物联网、云计算迈进,这是未来控制器的一个发展方向。

(2)浙江中控 浙江中控集团是国内装备自动化和工艺自动化的国内领先企业,其在国内DCS系统市场份额较为领先。

该公司为依托浙江大学的资源,目前是在国内自动化企业中发展较好的一个企业。

该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流程工业自动化、装备自动化和机器人等。

该公司在DCS方面例如在石化、化工控制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在工业4.0下的战略和产品方面的行动:浙江中控集团与中鸿集团签署了战略协议,协同提升控制自动化水平。

浙江中控集团此次并未申请2022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

(3)重庆川仪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仪股份”)设立于1999年11月,其前身是1965年从上海、江苏、辽宁等地内迁重庆的四川热工仪表总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重点布局的三大仪器仪表制造基地之一。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比较领先的自动化装置的制造商。

该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等。

在工业4.0下,重庆川仪参加了2022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的工业传感器全生命周期数据闭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课题。

总体上,由于技术力量的薄弱,在自动化领域,本土企业的DCS市场主要集中在小型项目上,很难进入到大型项目所属的高端市场中,中高端市场基本为国外企业所垄断。

上述企业的技术力量也和国外企业有巨大差异,类似如和利时83和浙江中控等已经属于国内企业中较为领先的企业,但如和利时高管所说,“和利时目前专做国际知名品牌不愿意做或者不能做的地区和项目” ,其总体上属于低端业务,由于工程应用能力、质量、声誉等原因,这些产品的应用对象,除电力外,仍以中小工程项目为主,或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非主要部分,用量更大的大型石化工程主控系统尚未能进入。

这也同时说明了尽管国内企业在DCS领域有所进步,但是总体上和国外的自动化企业的差距仍然较大,国产控制系统难以进入重大工程的关键、核心、和主体装备。

同时如中控高管所说的,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和利时在2013年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运,意味着国内企业打破国外企业垄断PLC产品,在PLC领域,95%的市场仍然被外国产品占领。

总体上,在DCS和PLC方面的差距均不小,上述公司的技术先进程度从后面的专利布局也有一定的反映。

(4)专利布局 国内自动化企业总体水平较国际水平较为落后,同时这些企业的专利布局也证实了这一点,以下针对上述三家企业和德国的三家自动化企业的专利做代表性分析,以明确中国企业的差距。

首先,下表中示出了德国企业(Beckhoff等三家企业)在工业4.0各相关细分技术下的专利布局与中国企业在该技术下的比对,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相关技术下的空白程度。


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体系讲解


《海牙协定》是通过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局提交一份国际申请并指定需要进入的缔约国,即申请人可以在多个指定缔约国获得外观设计保护,而不必在每个国家提出单独的国家申请,从而避免了因各国程序不同和语言差异而带来的种种不便,为用户节约了时间和金钱。

海牙申请流程 1、形式审查 国际申请注册后,国际局会对外观设计的形式要求进行审查,但不对新颖性和创造性进行审查。

形式审查的内容包括例如缔约国的指定、图片的质量、是否缴纳官费等。

如有不符合规定之处,将会通知申请人并要求在3个月内补正。

2、国际公布 当国际申请满足所有形式要求后,WIPO将会下发国际注册证书,并在WIPO网站上进行公布,正常情况是在国际注册日的12个月后,国际外观设计注册将在国际外观设计公报(IDB)上公布。

注:申请人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注册后立即(1/4个月)公布或在选定时间公布(标准或者延迟)。

3、实质审查(缔约国) 当国际外观注册已公布后,被指定的缔约国的专利局可能会对该国际外观注册进行实质审查,确定该外观设计是否符合本国国内法律的要求,例如是否包括对图片的描述、是否具有新颖性且不违背社会公德等。

每个缔约国有权在其本国领土内驳回该外观设计,并在该国际外观注册公布日起的6个月内通知WIPO,由WIPO通知申请人其外观设计保护被该缔约国驳回。

也就是说,在上述期间内如没有收到某缔约国的驳回通知则意味着该国际外观注册在该缔约国自动被授予保护。

当收到驳回通知后,申请人可以向相关缔约国的专利局提出异议(修改或陈述),以克服该缔约国提出的问题。

若最终仍不符合该缔约国的申请条件,则会被该缔约国驳回,但某一缔约国的驳回不会影响该国际外观注册在其它缔约国的效力。

4、续展 海牙体系下的初始保护期限为5年,到期时,若申请人想要继续对此申请进行保护,可以向WIPO提出申请进行续展。

申请人每5年续展一次,可以保证至少获得15年的保护期。

个别缔约国根据其本国法律可能允许更长的保护期。

海牙申请的多项外观设计 申请人可在一份国际申请中包括多项外观设计(不得超过 100 项),前提是这些外观设计属于洛迦诺分类的同一大类。

但是,某些缔约方的主管局可能会因其国内法律对外观设计单一性或相关外观设计的要求而驳回含有多项外观设计的国际注册的效力。

此时,我们需要对该申请的多项设计进行删减或分案。

其中,日本和大韩民国没有根据1999年文本作出关于外观设计单一性要求的声明,但在提交指定日本和大韩民国的多项外观设计申请时, 需要注意国家有关“相关外观设计制度”要求。

根据“相关外观设计制度”的规定,一项外观设计(外观设计 B)与同一国家或国际申请或在先国家或国际申请或注册的另一项外观设计(外观设计 A)近似,且属于同一人,则只能通过指明其“主要外观设计”(外观设计 A)而被注册为“相关外观设计”(外观设计 B)。

换言之,如果这两项外观设计被认为是近似的,则外观设计 B 只能作为外观设计 A 的相关外观设计。

每项主要外观设计可以有若干相关外观设计,而每项相关外观设计必须只能有一项主要外观设计。

在适用相关外观设计概念的情况下,如果不在国际申请中指明主要外观设计及其相关外观设计,可能会导致这两个缔约方的主管局予以驳回。

需要注意的是,若在国际申请中指明主要外观设计和相关外观设计,而实际上它们不被认为是近似的,也可能导致驳回。

不过对此申请人不用过于担心,此类驳回可以向相关主管局提供缺失的说明或修正错误的说明程序予以克服。

海牙国际申请的视图要求 海牙国际申请的视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所有细节清晰可辨,对于立体产品,可以提供不同方向(角度)的六种正投影视图,这些视图可能包括:主视图、 后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俯视图、仰视图;而对于平面实物产品(如明信片、纺织品等),可以只提供正面和背面的两种视图。

2。 视图中不应显示任何其他物体、配件、人、动物等不相关的内容 背景为单一色彩、无花纹 照片不能用笔描或涂改 3。 视图中可以有有助于理解的阴影线、剖视图以及放大图。

4。 视图不能为技术制图,尤其是画有轴线和标明尺寸的技术制图,并且,视图中不要存在解释性文字或图例。

通过上述内容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对海牙有进一步了解,并在日后能够通过海牙对自身的知识产权有更加全面地保护。


工业机器人:大市场呼唤专利


走进汽车生产车间,只见各种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行。

而在各大卖场,也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清扫机器人、机器人玩具等。

我们以前只能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看到的机器人,如今正从银幕中走出来,切切实实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我国工业用机器人购买量再上新台阶,超过3.6万台,首次并且以”大比分“超过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

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专利布局?制约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又该如何去突破?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机器人课题组的专家,从行业专利分析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视角。

跨国巨头 抢滩中国市场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课题组发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专利分析报告》称,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每万名员工拥有55台,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仅为每万名员工23台,远低于发达国家。

课题负责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部长崔伯雄说:”依此推算,如果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是一个天量级的市场。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人价格下降等因素,预计未来1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7200亿元至18000亿元。

巨大的市场预期吸引了国外主流机器人厂商加紧对中国市场进行布局。

2006年,瑞士ABB公司将机器人业务全球总部迁至上海,同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2013年,日本安川在常州的机器人工厂投产,达产后年产能达12000台。

根据报告,包括ABB公司和安川公司在内,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等4家巨头目前已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70%。

这并不意外。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工业机器人传统强国在抢占中国等新兴市场时,均非常重视借助专利布局提高竞争力,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垄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及欧美的各大工业机器人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加快了在中国的专利布局步伐,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

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国外申请人在中国共申请专利7080件,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

更有甚者,上世纪90年代后,国外申请人的申请数量总体上超过中国申请人,这一局面到2003年才得以改变。

鉴于我国还处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初期阶段,国内有关工业机器人的专利诉讼还没有出现。

”但是,从美国专利诉讼的经验来看,一旦市场竞争激烈,各方都有可能用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崔伯雄分析说。

为此,课题组建议,中国企业应重视专利申请策略,加强国内外专利布局,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市场。

攻克核心技术迎头赶上 市场的热捧难掩国内企业的尴尬。

从201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情况看,跨国公司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全年销量达2.7万台,占总销售量的74%。

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尚处于成长阶段,秦川发展[1.51% 资金 研报]、沈阳新松等国内机器人先行者,其销量相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还微不足道,产品主要应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领域,附加值相对较低。

课题组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机器人核心技术缺失。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4个部分,这4部分分别占总成本的22%、24%、36%、12%。

”而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很大一部分还得从国外进口,这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能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副主任曲淑君说。

报告称,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方面,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相差巨大。

以RV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人申请的专利仅26件,且有效专利只有13件,发明专利只有2件;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了专利47件,其中有效的26件全部是发明专利。

而且,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都不属于核心技术。

日本企业在减速器和控制领域的主流技术方面布局非常完善,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占据绝对优势,在同一个技术方向上为竞争对手留下的发展空间有限。

“曲淑君分析说,这种情况对我国相关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

一是对于各个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中国企业难以加入关键技术研发的队伍,难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二是中国很多企业技术实力较为薄弱,大部分企业可能成为日本企业的代工工厂,影响中国企业将更多的利润用于科研创新。

面对这种威胁如何突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二处处长徐晓明表达了看法。

她和她的团队对比研究了减速器领域的两家龙头企业--谐波传动公司、纳博特斯克公司,发现这两家企业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一是对于所有关键技术进行有效专利布局,二是采取核心专利与大量外围专利协作,即以核心专利作为基础,以大量外围专利作为补充,避免规避。

这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当年日本逆袭美国的专利网战略模式,增加外围专利的申请量,包围核心技术,谋求以专利技术交换赢得一定的技术市场,从而积蓄技术能力,开展核心专利技术的研发,最终获得核心竞争力。

强化合作意识多措并举 多年来,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企业和研究院所。

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3年工业机器人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位的申请人中,中国的鸿富锦/鸿海、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其中。

这说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能力明显提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机械部主任郭震宇说。

然而,为什么专利技术的突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市场表现?对此,崔伯雄认为,影响技术市场实现的因素很多,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研发力量分散、产学研脱节、产业链阙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报告,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中,国外申请人均为企业,而国内申请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浙江大学则均为高校。

研发主体集中在科研院所,不仅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最终也制约了技术创新。

跨国机器人巨头的成功路径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根据报告,发那科公司被称为日本模式的典型代表,发那科通过与美国通用汽车等下游企业合作,围绕汽车自动化生产工艺及配套,从总装机器人逐渐向焊装、冲压以及喷涂的机器人发展,逐步成长为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领先者。

课题组专家认为,在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发力量薄弱、核心技术缺失的情况下,合作是提高我国机器人研发水平的根本途径。

这种合作不仅包括产学研用的合作、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企业之间合作、成立产业联盟等。

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政策扶植也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课题组专家表示,日本之所以成为机器人技术第一大国,与政府的扶持分不开。

因此,课题组建议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研发及产业化政策,建立有效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究与突破,细化完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激励政策。


更多关于 工业4.0时代对中国企业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体系讲解 的资讯,可咨询 乐知网。

(乐知网- 领先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聚焦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业务)。


关键词: 申请专利 发明专利申请